两千多年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直被军事家们奉为圭臬。
如何做到“知己”,摸清我军建设底数,向军委交一本“明白账”?在军队建设“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系统工程学院某系第一教研室依托团队研发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模型资源服务、方案推演筹划等工作,对军队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进行总结评估,为首长决策“十四五”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令人瞩目的是,在科研一线挑大梁唱主角的是一批年轻文职人员。该教研室通过本校博士毕业留校、博士后选调等形式吸纳了大批优秀文职人员,占比达到75%,他们平均年龄33岁,博士占比89%。矢志在重大任务中成长为强军“尖兵”。
去年年初,上级下达任务,要求该院组建团队前往北京开展联合攻关与技术保障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前所未有。“军人的字典里,就没有不可能!”对于博士毕业还不满3年的周鑫、黄美根、王彦锋而言,能够跟随团队北上参与重大任务,不仅是学院对他们个人能力的肯定,更代表着对年轻文职人员的充分信任,他们早就下定决心:不辱使命!
尽管信心满满,但考验接踵而至。
“对五年计划进行科学评估,于我军而言,还处于探索阶段。”“90后”文职人员周鑫告诉记者,面对军队各部门发来的众多数据,在没有先例和经验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和分析大规模异步多源异构大数据,最终形成综合态势图,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难题。
摸着数据“过河”,周鑫走得并不容易。两个月里,他编写了数千行程序,打破了以往人工处理数据耗时耗力易出错的局面,建立数据自动处理模式,加快了后续各项评估工作进程。
期间,团队碰上了一块“硬骨头”,攻关近半月,进展甚微。
一次与军工企业工程师的谈话,让王彦锋眼前一亮。梳理思路、编写代码、运行测试……在他的建议下,团队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如何评估产业链支撑杀伤链路闭合和运行情况中,最终成功建立评估模型,为国防工业能力评估提供重要支撑。
离“十三五”规划总结评估会议越来越近,打通一个个科研环节,反复调试平台上百次……团队成员在北京加班加点干得火热。31岁的黄美根说,学校为他们年轻文职人员搭台子、递梯子、压担子,让大家在岗位上发挥顶梁柱作用,更加坚定了他们献身国防的初心。”
正是这份热忱,让这批年轻文职人员在工作上始终坚持一流标准。
任务后期,针对首长关心的项目规划执行评估问题,团队迅速搭建了与以往不同的智能分析推理架构,并集智攻关突破一系列分析模型与技术,打破望“数”兴叹的窘境,形成支撑项目评估决策的关键数据。最终,在撰写评估报告阶段,团队创造性地将评估结论浓缩为“五图四表”。
一目了然的“十三五”建设态势,使类型繁杂且体量巨大的历年项目数据精起来、动起来、立起来,让首长看得明明白白,有效支撑了“十四五”规划编制。为表彰该教研室做出的贡献,2020年,学校为其立集体三等功一次。
“通过在大项任务中淬火锻炼,系里的年轻文职人员得到了一定成长。”该系领导表示,为年轻文职人员创造机会和平台,助力他们“跑步”前进,已经成为系里的共识。
如今,这批年轻的文职人员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战斗姿态投入新一轮科研攻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