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入党前,系所政委问了我一个问题,我至今都难以忘记。”聊起入党初心,电子科学学院三级教授周智敏端坐在沙发上,抿了一口水,继续说道:“他问:你觉得这一纸入党申请书,到底意味着什么?”周智敏望着墙上的老照片,陷入了回忆。
时间的指针拨到1978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怀揣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一颗纯粹朴素的报国心,周智敏考入了当时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在这之前,周智敏在工厂当过技术工人、干过临时工,整日在拥挤的车间里“摸爬滚打”,这段经历让他更加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入学后的第二年,他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一纸入党申请书,“没有其他虚的想法,就是发自内心地想加入这个光荣的组织,实打实地为国家做点贡献。”他时刻以优秀党员为标杆,做什么事都冲在前头。
1982年周智敏刚刚毕业,接到了留校加入教员队伍的命令。为了锻炼毕业生,学校开启了一次别样的“军训”之旅——下实战部队锻炼。
正值酷暑,周智敏和其余几十名毕业生下到广西边防某部队,和战士们同吃同住,站岗放哨,“背着冲锋枪,挎着手榴弹”,战士们怎么训练他们就怎么训练。周智敏当时所在的驻地离边境线仅20公里,边境战事愈发吃紧,夜晚时不时有敌方特工趁黑摸进营地,部队面临着随时开拔前线的可能。
边防部队和校方沟通,要把“托付”给他们的这几十名大学生撤回,“这些大学生就该跟着战士们上前线锻炼!”校方的回复让周智敏和同学们心里直“打鼓”,一旦上前线,生死就无法预估,正是满腹豪情要为军队科研干一番事业的年纪,怎么甘心就此“折”在这茫茫山野之中?
同学们中间短暂地出现了异样的声音。周智敏也和自己的内心做着“搏斗”:我是党员,又是军训队队长,此时更应带头“冲锋”。“没有什么刻意的思想动员”,周智敏每天照旧站岗放哨,扛枪训练,以身作则,甚至比以往更积极更拼命。很快,同学们之中的抱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随时准备顶上前线的决心意志。
站在边防的岗哨上,望着黑黢黢的山头,周智敏又想起入党时系政委的那句“灵魂拷问”,他心里突然有了答案,作为党员,有危险的时候,身上担负的责任就是“往前冲”。
多年过去,周智敏已是超宽带雷达方向的带头人。和平年代,他用另一种方式继续着他的“冲锋陷阵”。
“咱们的雷达真的能探雷!”周智敏看着屏幕上的光点,兴奋地说道。这些“雷”是周智敏他们从当地招待所借来的脸盆。原本是在做叶簇穿透雷达的试验,周智敏突发奇想,雷达可以穿透叶簇,能否穿透土壤?这个意外发现让周智敏惊喜万分,“这必定是部队最急需的装备。”他立马主动联系了相关部门,申请对探雷雷达展开研究。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部队的科研工作者,就必须急部队之所急,为党、为军队研制他们需要的装备。”早在1994年,周智敏就投身于超宽带雷达技术研究。作为一种新体制雷达,超宽带雷达能在探测隐蔽目标时发挥出强大威力,成为了部队急需的侦察装备。
当时的单兵手持探雷器,已经和现代化信息战争严重“脱节”,周智敏请缨承担道路探雷车的研发,毅然决然签下了“军令状”:道路探雷车的研制,一天都不能耽误。
为了测试探雷车是否能在各种极端环境下工作,周智敏始终“冲”在一线。零下40度的齐齐哈尔,周智敏把所有的防寒衣物都裹在身上,还是冻得“连骨头都疼”。在雪地里埋雷做实验,一镐头下去,手像皲裂似地疼,雪地却只被撬开了指甲盖大的地方......由于当时团队有好几个项目同时推进,周智敏在齐齐哈尔、贵州、陕西来回跑,从冰天雪地到骄阳似火,冷热交替让周智敏的慢性支气管炎反反复复。
如今,探雷车已成功装备部队,周智敏带着团队在超宽带雷达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创新性成果,并实现了成果转化,成功对接战场。
“我跟这些年轻的党员说得最多的就是,什么事都要冲在前头,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豁出一辈子去干一件事。”在党40年的时间里,周智敏靠着不断往前冲的这股劲,在超宽带雷达领域深耕细作,为党为部队解燃眉之急,“这也算是用我的大半生回答了当时政委的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