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书,95岁高龄的胡守仁对着记者一阵感慨:“现在翻着《中国共产党简史》,看着《觉醒年代》,就感觉真的回到了那个时代。”边说着,他边拿起手边的书签,小心翼翼地夹在刚刚翻阅的党史里。
他是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老教授,曾经参与了我国最早的专用计算机901机、大型计算机151机以及银河巨型机等多项重大科研任务,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聊起入党故事,胡老对一些细节的记忆已然模糊,但人生中的三次思想转变,让他记忆犹新。
1945年的秋天,胡守仁背上简单的行囊,踌躇满志地进入浙江大学学习。当时抗日战争刚刚结束,战火滚过的地方满目疮痍,人民生活极其贫苦。
一次,法律系的室友张令詧从兜里掏出几本书塞给了胡守仁:“介绍你看几本精神食粮”。他拿起书看了看,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众哲学》、《新观察》杂志。张令詧朝胡守仁使了个眼色,示意他收好这些书和杂志。当时的胡守仁刚从大山里出来读书,对进步思想一无所知。他仔细翻阅着这些书籍,被书中革命者的故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新思想深深震撼。这成了他进步路上的一次启蒙,“共产党”这个响亮的名称在他心里点燃了一把火,越烧越旺。
参军入伍后,胡守仁时刻保持着优良的作风,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51年,胡守仁被调到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情报处电讯科,此时入朝志愿军正在前线鏖战,胡守仁接到前线通知说缴获了一批武器装备,命令他去朝鲜北部实地察看。
正是年初,北方的风像冰刀子一般,刮在脸上生疼。胡守仁带着六名战友,包上一些干粮,迎着风雪,深一脚浅一脚步行入了朝鲜。他们白天抓紧赶路,晚上实在困了就找个冰窝子休息。好在第一次入朝并没有遇到险情,只是切身体会了环境的恶劣和条件的艰苦。直到1952年上半年,胡守仁第三次入朝,才真正深刻地感受到了朝鲜战场的残酷。
当时胡守仁被派到部队在朝鲜新溪、载宁的基层雷达站,检查对敌作战情况,选择后备阵地。美军的轰炸机白天在头顶盘旋,晚上扔照明弹探察情况。由于装备差距巨大,没有制空权,胡守仁和战友只能晚上行军。
胡守仁坐在卡车上,头顶时不时轰鸣作响。司机不能开车灯,他们就轮流把皮大衣反着穿,让里面的白毛反射几丝夜晚的光亮,在车前当“人肉导航”,每一步都走得心惊胆战。
在距前线最近的地方,眼前的一幕幕让他深受触动:志愿军战士有的身负重伤,有的被冻死冻伤,有的上了前线就再也没有回来……他深刻领悟到,是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力量,是共产主义信念的伟大力量,支撑着志愿军战士们宁死也不离开阵地半步,坚持奋战到最后一刻。
“我也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信念在胡守仁心底发酵,越来越强烈。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见识到了美军先进的武器装备,胡守仁暗自下决心,如果有机会,誓要为国家研制属于我们自己的先进装备。
1952年底,胡守仁接到命令,离开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到“哈军工”筹备处报到。当时的“哈军工”,只有简单的几间教室,胡守仁和另外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大房间里,学习、起居都“原地解决”,条件十分艰苦。
但仅仅过了一年时间,“哈军工”校园里五栋威武庄严的大楼拔地而起,陈旧的宿舍焕然一新。这让胡守仁看到了党中央培养新中国军事工程技术人才、发展先进装备的决心。胡守仁为之一振,再也按捺不住迫切的心情,郑重地向他当时所在的海军工程系党组织递上了入党申请。
此后的几十年里,胡守仁时刻秉持着共产党身先士卒的精神,探索着加强军事实力,发展武器装备的道路。他从最初的雷达领域投身到了当时我国迫切需求的计算机领域,从零开始,从头学习,睡在实验室日夜攻关,走路、吃饭都想着计算机的设计和调试。从一窍不通到填补我国计算机领域的空白,胡守仁和团队不断刷新着计算机领域的成绩。
“只要国家需要,不管是什么时候,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该迅速行动,响应号召。”胡老充满激情又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房间,退休后的他,依旧关心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