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夏天,我与导师陈老师初识。那时,我因为申请硕博连读,在毕设导师带领下前去拜访,想请他做我的博士生导师。
由于时间久远,初次见面的许多细节我都记不清了,唯有一点清晰,导师当时留着宛如入伍新兵的寸头发型,干净利落的面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我就觉得,导师一定是一位在生活中自律、自我要求严格的人,在工作上也必然是一位一丝不苟、全力以赴的人。
生活兜兜转转,人生也总是阴差阳错,当时我遗憾没有获得硕博连读的资格,错过了成为导师学生的机会,然而我与导师的缘分却并未结束。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又面临人生中一个重要选择——博士申请考核。我抓住机会,再一次请导师做我的博士生导师,幸运的是,这一次我终于如愿,弥补了此前的遗憾。
导师工作繁忙,与我的相处时间不多,但每次见面,他都十分关心我的课题进展及生活情况,总是细细询问。
读博第二年,系里组织博士开题答辩,我信心满满地汇报了自己的课题计划,还得到了其它教员的基本认可。但导师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课题存在应用性不强等问题,并提出了意见。
“实验结果不一定非得达到某一指标,指标低一些、高一些也能毕业,实验做得好体现的只是你的实验技能,关键是你要对自己研究的东西有全面的认识,在理论层面能够将这方面研究透彻,摸透相关机理。”导师三言两语,却字字珠玑。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得遇良师,何其有幸。这番话让我汗颜不已,更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博士研究的重心所在。在之后的博士生活中,我时刻牢记导师的教诲,将之作为我进行研究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