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27年,前后更新4个版本,从57万字增至70万字,发行共计32万5千册,三位作者始终坚守。这是一本与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繁荣紧密相关的教材,是一本为我军装备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教材,也是一本注重实用、紧跟时代、历久弥新的教材。
199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找到齐治昌,希望他编写一本适合中国大学生使用的软件工程教材。当时国内这方面的成熟教材几乎没有,国外同类教材又不太适应中国师生的教学需求,而软件工程欣欣向荣,人才缺口很大。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没有合适的中文教材,就等于给人才培养设置了一道无形的“高门槛”。
齐治昌找到计算机系的谭庆平、宁洪,三人均参与“863”计划有关软件开发的课题研究,其中两人还参与过“银河”超级计算机攻关,三位“行家里手”说干就干。
“我们参考了国际上最经典的几种软件工程教材,并结合自己的工程经验和国内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整体架构。”齐治昌介绍。编写过程中,因为需要的英文版资料只有北京图书馆有,三人专门跑到北京去复印,一本书六、七百页,像砖头一样厚。
写教材需要完整的大块时间,白天要上课做科研,他们就晚上、假期加班。国内没有能借鉴的资料,他们参考自己的课堂讲义和学生反馈,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来组织语言。首版57万字,每一句话都逐字推敲、反复打磨。交稿后三个人专程跑到北京,和出版社编辑面对面讨论,逐字逐句斟酌,思考哪种表述更精准。
如果将教材比喻为指南针,三人无疑是经验丰富的“老向导”。全书基于国际公认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导思想“一以贯之”,按照“问题-解决方案-新问题”的螺旋上升模式组织内容。从基本概念、系统工程、软件开发过程到软件需求和设计、软件测试和版本控制等各个模块之间联系紧密。与此同时,教材突出案例教学,重视学生的素质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且强调软件工程理论与实践、技术与管理、方法与工具、个人与团队的深度融合,力求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这本《软件工程》不仅对相关学科融会贯通,而且和产业发展结合紧密。一出版即被国内各大高校采用,解决了国内当时软件工程教学的燃眉之急,并入选教育部“九五”规划教材、全国研究生教学推荐用书。复旦大学选用这本教材后,他们的老师觉得好用,于是向上推荐,该书又获得了当年的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后续,三位作者基于该教材编写了《军用软件开发与维护》《军用软件开发与定型》等课程讲义,为我军软件装备建设的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随着时间推移,软件工程从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发展成为一门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相对独立的学科。“软件工程的发展快,我们的教材也要不断更新、跟上步伐。”齐治昌如此坚持,于是三人继续配合,在版本升级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先进的软件工程理念、技术和方法,例如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持续集成等等,主动适应国家和军队对软件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国内同类教材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他们的教材依然保持着前瞻性和先进性。
诸多荣誉纷至沓来,入选“全国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以及“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基于该教材的“软件工程”课被评定为军队和国家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如今,三位作者均已退休,这次能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实属“意外”,齐治昌感慨:“这次获奖要感谢学校的支持和国家的认可。我们也希望以这次评奖为契机,在学校和学院的统一规划部署下,按照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软件学科建设的要求,把软件工程系列教材继续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