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令而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逆行而上;爱心点亮希望之光,一个个暖心故事把爱流淌在十大网赌校园里,用温暖传递温暖,用力量汇聚力量,众志成城,共盼春来。
2022年12月份以来,学校长沙校区陆续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学校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并实体化运行,邀请南部战区疾控中心专家和第九二一医院专家医疗队入驻学校,指导各单位做好应对处置,同时通过体系医院、地方政府、药品企业、异地学院等多个渠道筹措防疫物资和解热镇痛类药品,协调体系医疗机构做好感染人员救治,经过1个多月的连续奋战,有效避免了学校大面积感染,有效减少了对学校教学中心工作的冲击,在这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奉献者、逆行者。
2022年12月21日下午6点,电子科学学院余安喜老师的爱人,因新冠引发哮喘急性发作,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救护车预计2小时后才能派出。由于病人一直需要做雾化,家里人手紧缺,情急之下,余安喜拨通了同事朱畅老师的电话寻求帮助。朱畅没有犹豫,不顾被感染的风险,载上病人火速驱车赶往医院。到达医院后,他一直等到确认病人转危为安后,才放心离开。
从各方留言中了解到,这已不是朱畅第一次驱车护送突发急症人员入院。面对纷至沓来的关注与赞扬,他谦逊地说:祝福大家平安顺利度过特殊时期。
随着疫情形势发展,部分药品需求量激增,个别区域出现暂时性药品短缺现象。前沿交叉学科学院讲师肖鹏博了解老师们购药困难的情况后,迅速联系深圳市医疗企业,自费购买退热、止咳类药物共计130盒捐赠给系里,有效缓解了药物紧缺难题。
“我想尽最大努力帮助各位同事解决‘购药难’的问题,与大家一同筑牢健康防线,才能集中精力服务备战打仗。”
“退休老职工吴汉春亟需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生活物资供应,他的家人无法进校,同时存在腿脚不便的困难。”2022年12月6日,智能科学学院某研究所教员张连超和陈宁接到电话,得知了吴汉春生活上的困难。经请示学院,在做好全面防护的基础上,该院派专人购买了生活物资,及时送到了吴汉春的家中。
“现在全大队只有本队可以机动,我们务必按照上级指示,配合食堂保障好各队的伙食供应。特殊时期,我们一定要拉得出、打得赢!”国际关系学院学员二队在指导员崔晨的统一指挥和多名骨干的团结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开展伙食保障工作。每餐前一个小时,他们就来到食堂备餐装盒、打包分发,时常忙到自己都来不及吃上一口热饭。
不让疫情防控有任何死角,需要一支最忠诚、最勇敢的力量。疫情发生以来,学院各个学员队的队干部勇于担当、以身作则,冲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学员二队队长胥磊奋斗在一线,带领学员为各个点位打饭送饭;学员六队教导员陈文根负责小龙山隔离区的各项事务,他声音嘶哑地说:“学员离不开我们,我们不能倒下”;周雷负责3号楼部分楼层隔离区,主动请缨,承担起整栋楼的服务保障;七队教导员崔云龙和一队队长陈光波,每日带领学员为学院西区和东区进行消杀工作,还有雷静、郭磊、戴磊……每一名队干部都坚守岗位,扛起抗疫的重任,为学员们的平安拉起了结实、靠谱的防控“铁网”。
“只有把准备工作做在前头,我们才能筑牢战役防线。”在气象海洋学院,人人都是防疫员、人人都是安全员。学员二大队,“党员冲锋队”第一时间冲在了前头。
24名党员同志积极响应,分成三个小组,冲锋队内部分工明确,楼层配饭服务、搬运物资、垃圾处理、核酸检测秩序维护服务,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为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小组内由专人负责定时定点做好消杀工作。同时,在非集中隔离区醒目位置张贴“隔离标识”,提醒人员误入隔离区。“党员冲锋队的成员从未抱怨过辛苦,而是默默做好所有工作。”李孟宇说道。
深夜熄灯号响起,长沙校区博士楼A栋7楼仍然灯火通明。研究生院研究生学员一大队学员三队教导员杨立新忙完一天的工作,正在逐一给学员队的隔离学员打电话,询问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实际需要。“有教导员在,大家就有了主心骨!”这是该队学员共同的心声。
为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健康安全,疫情期间,电子对抗学院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减少人员线下接触,许多工作依托网络及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等线上开展。
面对繁重的通信保障任务,教勤营通信分队骨干王旭24小时待命,奔波于各个会场之间。21号下午,王旭接到通知,为次日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调试线路。分队战友接连感染,再一量体温,自己也烧到了39度6。她吞下退烧药、穿起防护服,一个人扛起保密设备赶到任务一线。通线路、调面板、排故障,直到夜间的下课号响起、任务圆满完成才收工。
“我是一名党员,又是一名老兵,这种时候,我不上谁上。”王旭坚定地说。假期,她再度申请了留守,希望在学院最需要的时候多作些贡献。
这一个个闪闪发光的瞬间在冬日寒风中熠熠生辉,如寒冬腊月里的一抹暖阳温暖你我,驱散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