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空天科学学院图像测量与视觉导航团队聚焦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积极投身强军实践,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为重大国防试验、装备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图像测量与视觉导航团队从大型装备试验,到航母工程,再到嫦娥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等国字号任务,一次次的磨砺让测量的脚步行稳致远,并从地面延伸至太空。不久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两次出舱活动。运动图像信息将传回长沙,空天科学学院图像测量与视觉导航团队成员将对其展开分析测量,并开始提前筹划下一步任务安排。
团队参与保障嫦娥五号月壤采样任务
2021年11月,湖北某试验场。团队成员李璋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每跳出一个数据,便迅速记在本子上,他攥紧笔的手指因过于用力而变得发白。
经过验证,所有数据达到预期精度,李璋和团队成员长舒一口气。
20余年前,某部队单位求助于起峰,希望借助视觉导航技术,寻求破解制约武器作战应用的瓶颈。
这是一项自主创新研究,“自主创新要只争朝夕”,于起峰带领团队一头扎进这片“无人区”,一干就是近20年,终获突破。
团队在外场开展试验
从2019年初开始,团队不定期驻扎在中南、西北等地,在多种复杂的仿真实验中调整技术细节。在实际应用环境测试中,实验室开发的算法会遇到各种突发问题,团队成员时常进行头脑风暴,碰撞得异常激烈,“我们经常‘吵架’,‘吵’得不可开交。”团队核心骨干滕锡超笑着说。最终,他们成功完成某型号装备的两次实飞试验。
2021年初,团队再次收到新的实飞试验任务,要在年底前具备对某型号改进型的试验状态。时间紧、任务重,团队加班加点、马不停蹄,每天早上在对方单位开门的第一时间就到办公室,晚上也坚守到最后离开。“鏖战”七个月后,他们带着实验结果圆满“收工”。临走前,对方单位人员竖起大拇指:“你们是我们见过的最能打硬仗的队伍!”
今年初,团队研制的成果如期在西北靶场参与实飞试验,取得成功。“这项成果使我军武器实战化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部队领导在汇报现场对团队赞许有加。
团队教员带领学员做实验
海量的数据、频繁的旅程、艰苦的外场……经过多年的顽强攻关,团队解决了靶场试验和多种极端条件下的精确摄像测量难题,使我国靶场光测能力跃升至世界先进水平。
2015年,团队再次受领艰巨任务——利用图像测量技术,解决极端条件下装备应用的问题。
面对挑战,于起峰对团队成员说:“只要是部队急需的技术,再难也要攻破。”
“真实的战场没有剧本!走出实验室,面对未知的战场环境,我们要一如既往提供稳定精确的测量结果。”团队成员立下军令状。
长沙、安顺、固原……几年来,团队成员尚洋和同事频繁往返于三地外场开展实验,高铁票和飞机票攒了厚厚一沓;一块磨得“伤痕累累”的硬盘也见证了他们抽丝剥茧、不断探索的艰辛历程。
团队成员参加某比赛获奖图
经历7年的不懈奋斗,与数据交锋、与时间赛跑的他们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专家组在一份报告中写道:“项目研究成果理论方法先进,具有重大创新性和重要实效性,解决了极端条件下装备应用急需的基础性问题。”
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完成出舱任务,这是我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
“非专用相机拍摄的画面不符合传统测量要求”“太空中光照和辐射变幻莫测”……一个个难题再次横亘在团队成员眼前,这已不是他们第一次应对太空测量任务了。
早在嫦娥五号探月任务中,团队就曾克服月球表面光照复杂、未知因素较多等难题,设计出一套算法,成功获取相关信息,助力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壤采样。
参与嫦五任务的教员孙晓亮至今清楚地记得,当年,为模拟月球复杂光照,团队搭建起简易实验室,每次实验都耗时两个多小时,科研人员不停切换光的远近及强弱,大家的眼睛在强暗光的来回切换中都被晃晕了。年近六旬的于院士与大家一起深抠技术细节,探寻最佳方案……“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不可测’变为‘可测’。” 孙晓亮说。
虽然团队在太空测量方面已有经验,但教员关棒磊接到航天员运动测量任务时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从网上购置航天员模型、带领学生们模拟太空环境开展实验、制定细化到小时的周密计划……计划单上,没有周末和休息,只有密密麻麻的安排和行程。“每一次测量力求精益求精,只为提高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效率。能够为载人航天工程发挥光和热,再辛苦都值得!”关棒磊说。
“创新为战,时不我待。”为抢占测地量天新技术的制高点,团队成员坚定信念,迎难而上,正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继续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攀登。